2024-04-29

过度


我的客厅有两组灯,昨天晚上我把其中一组全部从LED灯泡换成了钨丝白炽灯泡​,剩下一组是智能灯具,虽然也是LED灯​,但是可以调节色温。换好之后,我关闭了LED灯那一组,打开钨丝灯泡这一组---

温暖、模糊、昏暗的灯光轻柔而缓慢地从天花板上降下,北京正是阴雨天,又刚好是周末,抬头看着灯泡里闪亮的灯丝,让我觉得温暖,让我回想起童年,让我内心​沉静安详。

LED灯没有什么不好,甚至可以说太好了一点:节能、明亮、无阴影、智能控制、超长使用寿命,​钨丝白炽灯没有一样能比得上。在LED灯光的照射下,后者​连影子里都全是缺点。但有一点LED灯做不到,​那就是它照不见生活的毛边。

当代生活里的一切都过了。过于明亮,过于灿烂,过于清晰,过于齐整,过于精致,过于完美,过于受控,过于绿色环保,就像是这​无瑕疵的LED灯光。在这种灯光下,我对一切都产生了一种不真实​的感觉---没有籽的西瓜,没有瓤的芒果,​散发着芬芳的海棠花。

钨丝白炽灯属于前一个时代,有许多的缺陷,更有许多的粗糙,就算是灯光也显得那么硬,在房间里到处投下​醒目浓重的黑影。然而它很像是生活本身,生活本身没有经过裁切,没有经过熨烫,​更没有经过后期修图,从来都带着毛边,带着瑕疵,带来诸多的不满意,​从来不管你高兴不高兴。

​生活就是我的猫。当我周末的雨夜打开钨丝白炽灯,房间里笼罩着温暖昏暗的氛围,我坐在客厅地上,听一曲小野丽莎的歌,猫咪走过来,倚着我赤裸的脚板躺下​。那一刻我觉得幸福,觉得安宁,但是我也很清楚,也许就在下一刻,猫咪就会毫无预兆地站起身​来,扭头便走。猫咪要走近靠着我,她不需要理由,猫咪要起身​远离我,同样也不需要解释。而且,这两者之间的转换​甚至都不需要什么过度时间。

​我可以在手机上养一只电子猫。4K屏幕上,电子猫咪要比真猫还要漂亮,还要​干净,还要完美。我点击屏幕,让它叫它就会叫,让它握手它就和我握手,在我​招手和挥手之间,它就顺从地走近或离去。我会赞叹它眼睛的清澈,我会赞叹它毛发的顺滑,我会欣喜于它的善解人意,但是我也会觉得没意思,因为​真正的猫并不是这样的。在一天24个小时里,一只真正的猫大约有5分钟能够完全符合我的心意,所以那​5分钟才分外珍贵。至于说另外的23小时55分,​我只能由她去,那是我所左右不了的事情,那是为了这5​分钟必须支付的代价。

​连日光都不是完美的。入夜需要它的时候,它​消隐在地平线下。阴雨天需要它的时候,它​躲在云团后并不愿意出来。甚至你仅仅想要拍一张照片,它发射的光线通常要么过强,要么不足,只有清晨黄昏的短暂一刻,才有柔和​美好恰到好处的光,和​浓淡相宜边界清晰的阴影。

打开钨丝白炽灯的一刻,LED灯光所制造的完美世界消退了​。粗糙的生活毛边在所有的地方重新出现,满眼望去都是​瑕疵,都是问题,都有改进余地。一切都不够明亮,不够清晰,不够规整,不够准确,但是我没有任何意见。我坐在那昏黄的灯下,感觉世界和我之间再没有隔着一层​,没有LED灯带来的那种自己必须再努力一点的感觉,这让我感觉到安然,感觉到自在,​在那种充满瑕疵的黄色灯光中,我​终于得到了松弛,甚至忘记了去​想电费这件事。

今天早上醒来,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语音通知所有​LED灯打开。明亮而冷静的光照下来,驱散了睡意,也驱散了暖意。只在灯光亮起来的一瞬,我就和这大城里​所有刚刚苏醒的人再无任何区别。LED灯毫无声息,但我却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声从大地深处传来。​晨光微弱,小雨不停,​LED灯照亮一切,LED灯笼罩一切。



------



2024-04-28

声音游戏


​之前有朋友对我说:听觉也需要训练,如果你能听满1000小时高质量的音乐,你的耳朵就能训练出来,从此可以分辨声音好坏,音质高低。我心算了一下,觉得今年达成1000小时的目标希望很大,这样我就又多了一项能力。

但是所谓的“高质量”怎么定义?我去做了一点研究。结论是我们听音乐,全靠喇叭去模拟和还原当初歌曲、乐曲录制时候的真实声音,所以关键是喇叭质量。如果我上拼多多买一对10块钱的喇叭,即便我开通网易云音乐会员,用那对喇叭来播放,效果也就只有一个“糊”字。

所以我买了一套书架音响,刚好可以放在我的书桌上。买之前我看有音响专家介绍说,入门级HiFi音响的标准是3000块人民币,分析了原因,让我很是信服。不过以我的鸡贼,又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:具体是什么3000块?

鸡贼归鸡贼,但你不能不承认我问得很有道理。因为现在市场上一套3000块钱的HiFi音响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钱是给了营销、推广和渠道,那我买下来就不是很划算。那么,如果一套HiFi音响五年前、十年前卖3000块,甚至不止3000,由于很受欢迎,得到了消费者的验证,那么厂家势必会生产很多套出来,那么势必到今天都卖不完,那么势必不能再卖3000块。

我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:是五年前的3000块钱,还是现在的3000块钱?最后我选择了6年前的4000块,尊宝S801当时是这个价,现在亚马逊上全新一套售价不过是120美金,国内售价高一点,也就1000出头,还可以私信讲价,还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带小功放机的套件。当然,音响专家们也提到了一条购买原则:买新不买旧。我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,不过我听完了装作是没听过。

到现在我应该已经听了50个小时以上的音乐,果然觉得耳朵灵敏了起来。小时候我听父亲有一句很粗鄙的话用于形容一个人听力好,说是“10公里之外山头上有只蚂蚁放了个屁他也能听得清清楚楚。”我不说是能听到蚂蚁放屁这种声音,但是对于声音的感知的确比以前丰富了许多。同样的一首歌曲,不管以前听过多少遍,现在我能从中听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。

此外,我也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体验。比如说用书架音响对着我的脑袋轰,我会感觉声音不是从左右两个喇叭里发出来,不是来自左边和右边,而是来自我的正前方。尤其是闭上眼睛时听人声,感觉像是歌手站在我的正前方,反而是乐器分别从左边和右边传来,各自都有清晰的位置,仿佛是自己正面对小舞台。

发烧音响界把这种感知称为“结相”,有点像摄影界的术语“聚焦”。聚焦是指调整镜头焦点,让拍摄对象清晰成像。结相说的是声音能够给人带来稳定、清晰、真实的位置感,仿佛在虚空之中有一处稳定的音源一样。我于是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有音响发烧友,为什么他们会在音响上投入那么多钱,因为结相带个人的感觉很奇妙,人就会忍不住去升级换代,希望得到更为真实和清晰的结相。不单要听出人和乐器的位置,甚至要追求声音在反射回荡时带来的空间感。他们不止要听到声音,他们还想听到演奏表演时的场所。

几年前,大概是男人之间相互赠送机械键盘的风潮前后,还有段时间流行相互赠送高保真耳机。所以,我家里还有几套好耳机,但是因为全套设备很麻烦,我听了几天就收起来不用。现在,我的功放机上正好还有个耳机输出孔,我就找出耳机来体验了一下。

又是另外一种感受。如果说音响的结相是来自自己正前方的虚空,那么耳机的结相则在人的大脑里。具体说起来,就是大脑的正中,天灵盖的正下。以前我听禅师引导禅定,说到放松自己的大脑时,禅师强调要去想大脑这里是一片空间,要想象它无边无际。我就很困惑,大脑就是个具体的球,西瓜和冬瓜的区别,哪里来的无边无际的空间?

但是现在我略微有一点理解了。因为从耳机的听音效果上来说,脑袋里分明可以放下一整个小型乐队和一名歌手。歌手就站在大脑中央的白色圆形舞台上唱歌,喉结都会一动一动的。同样的,放上一个满编制的管弦乐队也没有任何问题,弦乐在前,管乐在后。大脑里确乎是存在着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,只是我之前没有真实的体验去验证而已。

同样的,我也理解了那些整天耳机长在了脑袋上的年轻人。我理解了他们未必是沉醉于歌词或者是旋律,未必是沉迷于歌手的声线和色相。而是在咖啡店在图书馆在办公室在公交车地铁上,他们可以经由耳机进入一个脑海中无边无际的空间,那个空间可以把外界的一切人和事都遮蔽,只留下他们自己可以安全安心安定地待在这个空间里。他们真正迷恋的,是自己随身携带的这个空间---他们现实生活的副本,精神世界的洞天,如果不是GM级的乘警或者洞玄级的老板,任何人根本无力打破它们。

为什么人们会在耳机、耳机功放、耳机连线上投入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?因为在这片神秘空间里听演出是比听音箱更为奇妙的感觉。听音响像是听堂会,歌手乐队在外,随时会曲终人散。耳机提供了一种专属自己的拥有感,歌手和乐队跟着自己走,就在自己脑海里,就像是带着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一样。听耳机的人,获得了一种类似帝王一般的体验,因为在他的行宫里永远有一支宫廷乐队在等待着他的召唤,专属于他一个人,哪怕是嫔妃和孩子都不能征调。所以,他要在脑海里“听”见每一丝气流在牙齿上的每一声摩擦,每一根琴弦的每一次震动,每一位乐手身上的每一条衣褶和他们各自的站位---王就应该如此。、

最后,我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人们如此投入一个脑海里形成的幻象,这是不是饲养出了更多更强的自我?是不是形成了更大更沉的沉迷?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之前,我又问了自己一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:所有我通过耳朵感知到的这一切,究竟是我一个人的感受,还是大多数人都如此?也就是说,我们听到的究竟是一样还是不一样?我不知道,也许有人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。



------


2024-04-27

最好的520纪念

 


每年的5月20日是母校的生日,每年都会老师同学写纪念文章,怀念人,怀念青春,怀念旧时光,也怀念自己曾经的天真纯洁。今年我认为不需要再看任何文章,因为对于我而言,最好的520纪念已经出现。
昨天我写了一篇《非著名校友》,讲述我的朋友,也是我的大学同学,他的遗孀和女儿想要在五一期间去母校看看,尤其是想去11舍看看他曾经住过三年的地方,但是无法预定到参观名额的事情。当然,我内心里不免存了希望,希望有同学或者老师愿意帮她们一下。但我并不确信会有这样的人出现,我毕业已经有27年,我朋友过世也有11年之久。
文章发布后不到半小时,03英文系的夏鹏同学就留言联系我,说他可以帮忙安排协调这件事。当时他正乘坐航班,匆匆数言之后,他说事情交给他办就好。3小时过去,那边飞机落地,消息就到了这边:一切已经安排妥当,只需要完成在线申请,填写几个保证人的姓名,就可以完成申请核准手续。
下午两点,88数学系的邱继良师兄留言告诉我,他作为校友总会副秘书长​愿意帮忙一力促成此事。晚上七点四十九,我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蒋恩铭老师发来私信,问我还记不记得他?说是看到同事转发的文章,他刚好五月一日、二日在南京,可以陪同母女​参观校园,介绍​学校情况。
​从束手无策到援手如林,只过去了半天。朋友的太太在感动莫名的同时,说自己也感到很惶恐,搞出那么大动静,觉得“受宠若惊”​。我回答她说,大家之所以那么做,是为了同学,​也是为了小朋友。他们在校园门口迎接你们的时候,​也是在迎接一位旧同学的影子重回母校。你们母女在校门口见到他们的时候,也见到了自己丈夫/父亲​在他们身上留下的一部分印记。
朋友在十一年前去世,那时候女儿只有六岁,如今虚岁已经十八,​马上就要考大学。​事实上,这个五一节她就要去父亲的母校看一看大学是什么样子。和所有的游客一样,她会看到绿荫掩映的古老教学楼,看到爬山虎密密包裹的北大楼,看到学生在食堂、操场、教学楼、图书馆​之间穿梭。但是和所有的游客不同,她可以穿透这些皮相,看到一所大学的筋骨。
筋骨不是肉眼可以见到的,它在于茫茫人海中的呼唤和此起彼伏的响应声,在于​告别校园乃至生命消失之后依然没有中断的连接和不灭的热忱。小朋友会是那些幸运的少数,在一开始就知道大学并不仅仅是一处教育机构,一所学术机构,而是人和人的共同体,他们之间的羁绊历经岁月侵蚀而无损,在尘世的建筑物之上还有一个全属于精神的世界,因为她曾​亲眼见证。
按照传统的中国风俗,一个人去世了,他的旧相识也会同时​从他的生活中退出。人们并不会去找寻他的亲族,不是因为冷漠,而是不​知道应该如何面对,而是担忧自己的出现又激发起他们的伤痛​。我曾经在大学二年级时去过高中好友的家,他的母亲坐在中间,右手边是我朋友的骨灰坛,​左手边坐着我。她那种难过而又欣慰的目光让我心碎,恨不能拔脚就逃。
并没有真正逃离,人们只是潜伏下来,带着回忆,带着感受,带着亡人的一部分​碎片潜伏下来。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,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,需要一声明确的召唤。潜伏者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,响应召唤,去交还那些碎片,​为家属还原出亡者的灵魂拼图。
即便最为亲密的夫妻,最为熟悉的父母子女,​彼此知道的也只有各自的一面或者几面。有时候,人因为太过亲密太过熟悉,反而看得不大清楚。而人也总是在彻底失去一个人之后,才会渐渐有了​想要去了解对方的念头。在潜伏者这里,有更为立体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另外​几面,多年来他们一直小心收藏,静默等待。
在这个五一节,在小朋友上大学之前,我们这些潜伏者从各处出现,​帮助她完成拼图。就像是十一年前父亲早已经准备好的成人礼物,让她看到年少时代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,让她看到她即将要去大学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。更重要的,是让她见证了那个魔法时刻,只要在人海之中轻轻念诵“同学”两个字,​于是就有无数个浪头分开人海,笔直地向着她而来,最后​在她身边缓缓环绕。
这就是我的母校,这就是她今年​520生日最好的纪念。别人的母校有更高的楼,有更为显赫的校友,有更为伟大的历史和成就,而我感念和尊敬我的母校却是因为​所有人为一个小女孩所做的这一切,更因为母校走出来这样的一群人​,因为这群人之间有这样​深沉而宽广的羁绊。面对这样的母校,就算是生死离别也都黯然失色,因为同学,在校门口总有人在等你。因为同学,即便你再也无法抵达,​校门口也有人在等候着你的家人。因为同学,你有一部分灵魂碎片永久地留在了校园里,留在同学那里,等待有一天激活重启。
​母校生日快乐,谢谢您。
93大气
和菜头



------


2024-04-26

非著名校友

 


五一假期,朋友的遗孀想要带着女儿去看看父亲的母校。她专门在网上找到我,问我们当初住在哪一个校区,本部南园的哪一栋宿舍​,我朋友具体住在哪一间房。怎么会不记得呢,我住在11舍南侧的204,他住在我隔壁的206室,就隔着一道墙。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,我踹开他的宿舍门,把他从破凉席的一堆草里叫醒,​大家一起去北园上课。

他是​我生平见过的极少数聪明人。我们每天相约去北园,我去做毕业论文,他悄无声息地准备考研。然后我回乡找工作,他考上了北京​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,然后一步不差地赶上了互联网大潮,一切都刚刚好。我则兜兜转转,毕业后又额外花了十一年时间才终于得以进入互联网。

然后他就​毫无预兆地离世了,剩下太太和年幼的女儿。转眼之间,女儿也到了要考大学的年纪,马上就要到我们当初相识​的年纪。我想,在这个时节去父亲的母校看一看,看看父亲当年住在哪一扇窗户之后,想一想他从这里一无所所有走出来,一路走去北京,然后安家落户,​也许对于孩子也是个激励吧。好父亲​不一定需要说话,他们有别的方式和孩子沉默着交流,无声地陪伴,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,他们总是有办法。

朋友太太的计划是五一节带着女儿,大家一起坐动车从北京去南京,到了学校看一看,然后转道去朋友在宜兴的老家。家里只有爷爷奶奶,女儿接下来要准备高考,未来一年多没有​时间再去探访两位老人家。五一期间的动车很挤,朋友太太说,她们准备好了小马扎,一定要​走这一趟。

然而,​好容易抢到动车票之后事情进展并不是很顺利。母校现在不允许​外人进入,想要进学校参观需要事先预约。朋友太太拿着手机等着开票,​结果瞬间预约就已经全满,比当年的双十一​还激烈,比她抢动车票还困难。

​每个人进入大学校园参观,应该都有自己的理由。但我还是忍不住更偏向朋友的女儿一点,​我希望她能够成行,能够站在父亲当初的寝室下看一眼。或许她还能看到父亲曾经在40°C天气里挥汗如雨的篮球场,​那个父亲每天回宿舍都要驻足片刻的报刊栏还在。或许,她站在南园十一舍和八舍之间的小路上,能看见年轻时候的父亲和另外一个鸡窝乱发的胖子,双双穿着拖鞋短裤,手里抱着教科书,​摇摇晃晃经过。

​有生以来,我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后悔。后悔没有在之前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,多搞一些社交联谊,多在校友会里刷几次脸,这样的话,如果我现在是个著名校友,那么也许我会有渠道去帮她们申请进入学校参观的​权限。我知道,这么做对其他申请而没能获准的人不公平,​但我不在意公平,不在意​因此而来的批评。小朋友能站在11舍楼下,能远远看上一眼,我觉得这件事​对于她来说很重要。

可我连这种被​曝光,被批评的机会都没有。我是公共生活里的隐形人,我是非著名校友,​我没有关系,也没有门路,帮不了朋友的​太太和女儿。也许,五一节她们千里迢迢赶到南京之后,只能去到汉口路看一看母校的两道大门,再去到广州路的后门和小粉桥的侧门,隔着围墙想象一下​11舍的位置,想象一下​我朋友的身影,就像是隔着阴阳两界。

我想,我所能做的事情唯有​去见一次小朋友。坐下来和她说说我记忆里​的朋友,她的父亲。建筑物和地理对她应该没什么太大帮助,而在我的脑海里,我的心脏里,​还保存着她父亲的一部分。父亲骤然离开,给女儿留下了​一个拼图游戏。父亲离开了,但是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心里,依然留有关于他的碎片。在她即将展开自己的独立人生之前,我作为碎片的持有者,应该去找她报到​,帮助她完成拼图游戏的一部分。我们所有这些碎片持有人,这些非著名校友,都应该帮助她完成这张拼图。一张不那么完整,不那么真切的父亲拼图,也许也足够​微笑着望向她,帮她照亮前路,不需要她未来再一次次往返北京​南京去找。拼图她可以永远随身带着,​就像是她的守护天使。



------

Update:

文章发布半小时之后,校友夏鹏联系我,表示他可以帮忙协调安排。在感谢他的同时,我也希望她们母女能够顺利成行,去到11舍看看。

2024-04-25

当老板要做网红

 


这两年,中文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的老板在​迅速成为网红。尤其是电动车领域,几乎所有的老板都亲自赤膊上阵,​亲自下场制造话题,通过网络发挥自己的影响力。连老一辈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也不能免俗,有的开公开课直播讲物理,有的直接奔着成为网红而去,要把昔年“红衣教主”​的花名落到实处。
​我感觉这一幕很熟悉,配方很熟悉,味道也很熟悉。上一次还是人均亲自开发布会,人均黑T恤牛仔裤,人均纯色PPT大字体,人均乔布斯转世。​这一次又是谁呢?我怀疑是超级网红马斯克。​对了,那个词叫什么来着?对标!对,就是对标,对标​乔布斯,对标马斯克。
把一家企业人格化,用创始人自己作为公司代言人,把用户发展为死忠粉,不单卖给他们产品,还要卖给他们信仰,卖给他们未来,卖给他们​生活方式,卖给他们自我身份认同。以前有人说,这个时代里公司是新型的国家。那现在可以加一句:这个时代里公司​老板是新型的教主。
如果是这样一种考虑,我认为马斯克的卖相的确很好,其他人就要差点意思。马斯克的脾气性格,代表了他的做事风格,他的做事风格,代表了他公司他员工的做事风格。马斯克朝着火星一指,说​:我们要登陆那里去殖民。这就很有教主风范,不向教众提供极度艰巨的目标,不向教众提供极度狂野的梦想,​就不配做教主。
有了这样的宏伟目标,在路途上顺便造个电车没问题吧?从零开始做到​颠覆行业没问题吧?在路途上顺便造点小火箭​没问题吧?从原地爆炸开始做到每天发射一只​没问题吧?于是所有这些商业行为都变得很合理,同时也让征服火星计划变得更为可信,那么粉丝还在等什么,还不为了​理想充值?​这不是充值,而是购买前往未来的特许门票,把自己名字镌刻在创造历史的群英谱上,可以让后世子孙毫无愧色地把自己称为“人类先辈”。


反过来看这些正在一路狂奔向网红的老板,我一度相信他们真是要对标​马斯克,所以每次见到新浪微博CEO王高飞​都要问他:有企业家要收购你们了​吗?然而,​只有一次次失望。王高飞办公室的椅子本来有滑轮,​随时可以把个人物品放在椅垫上提桶走路,但现在已经用钢筋焊死在了地板上---根本没有人来询价,甚至连通宵在线和网友对喷的老板也没有。
那我就渐渐咂摸出点味道来了。老板做网红,可能​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带货。就是具体的货,不是什么梦想,不是什么未来,就是单纯的​货品。换句话来说,就是不让明星代言赚代理费,不让广告商赚中间差价,不让主播蹭流量赚坑位费,​自己把这些活一个人全接了,让他们无路可走,主打一个节省。
没有人格感召力怎么可能做超级网红呢?你所做的事情,如果不能让大众震惊振奋进而产生敬仰之情,如果不能让大众相信你是在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,并且会深深改变人类生活乃至历史进程,他们怎么会信赖你,把自己托付给你​呢?怎么肯把他们的小我融化,融入到你的伟大目标中去​?怎么肯相信世间有些人有些事超越凡俗之上,值得​把目光从生活中抬起,投向它们指引的方向?
​只能做带货网红,而且还坏了行规。我准备很正式地建议王高飞,在新浪微博的营业执照上​增加一条经营范围:MCN。既然老板们都在平台上当网红,都在为自己带货,根本不雇佣主播、Up主、意见领袖,也不通过广告公司投放广告,那么王高飞就应该逐一和老板们签约,把他们变成自己旗下的​签约艺人和签约网红。这样一来,他们再在平台上为自家产品打广告,​搞营销战,王高飞就可以要求销售分成,要求收取场地租金,这样才公平合理。
明星下场抢主播生意,老板下场抢网红生意,​这让我感觉到很焦虑,那我应该去抢谁呢?​总不能整天堵在幼儿园门口,抢小朋友的雪糕吧?


------


2024-04-24

慢慢想,好好说

 


一般来说,一篇文章写完了就写完了,​我不会做解释,尤其是分析我写作时候的思路。因为在我看来,一篇文章成型发布出来,人们看到的是冰山水面上的那一部分​。水面之下的部分,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事,如果全都​显露出来,对于读者而言其实是个负担。
不过今天是个例外。
我在《显示器养眼模式初探》一文中介绍通过调整显示器颜色来保护眼睛的方法之后,有读者给我发来这样一段私信:
普通显示器调成黑白模式不过是自欺欺人。有一种不发光的显示器,叫做全反射式显示器才是护眼神器,比墨水屏显示器便宜很多。
当时我心情不好不坏​,于是就没有拉黑。​不过我又想,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发言在中文互联网上很常见。或者也可以这样说,我平常的愚笨、落伍和不合时宜​也相当常见。那么,不妨把显示器养眼模式初探》一文稍作延伸,看看我​写这篇文章的思路。这样,人们可以把我的思路和​读者私信中的思路做个对照。
我自己的电脑显示器都是LED显示器,似乎也没有人问过我要不要LCD显示器。LED显示器更轻更薄更亮颜色更大视角更加悦目,大多数人在私人购买的时候​,估计都会做相同的选择。LED显示器用二极管发光,主动照明。在二极管发射的光线中,存在着蓝光的尖峰,​这一部分对人眼的伤害很大。但是,它更轻更薄更亮颜色更大视角更加悦目的特性,让人们还是去选择​了LED显示器。
​初代使用电脑的人,如今已经在50岁上下。这些人,连带80后和许多日常使用​电脑的人,现在正饱受干眼症的折磨,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。所以,这部分提出一个需求​,希望厂商推出保护眼睛的显示器。厂商也响应了,不过迄今为止​成果并不能让人满意。
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是​LED显示器最大的问题,厂商也承认这个问题。所以,推出了廉价的软件降低蓝光方案,和更为昂贵的硬件降低​蓝光方案。​对此,已然有许多消费者不满意,认为蓝光并没有减少到可以接受的范围。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核心在于LED的​自发光,很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​无非是两种:
其一、让屏幕不发光​,最好​用自然光。
其二、改变LED发光,使用更为柔和更少蓝光的光源。
不发光屏幕,​最容易想到的一类就是墨水屏。墨水屏不发光,但是每次成像都需要粒子们临时排队列阵,所以​反应迟缓。也因为粒子们要不断排队,所以寿命​短,价格高。不过,为了保护视力​这些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。然而我在真实世界里看到的,是消费者呼吁出彩墨屏---人心就是如此,保护眼睛是一回事,享受色彩是另外一件事情,人们更需要​后者,更容易牺牲前者。
另一类不发光屏就是所谓的全反射式屏幕,也就是那位读者私信里宣称的“护眼神器”。全反射式屏幕完全不发光,而是利用自然光线或者灯光反射。这样的确是护眼了,然而代价是屏幕要调整角度,方便光线入射,否则就看不清楚。阴天或者日落之后,需要​额外的灯光照明。因此,这种类型的​产品,目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。传说中的神器要么大多数时间在沉睡,要么是半死不活,这也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。
在第二种方案下,​人们也做过诸多尝试。既然LED发光二极管的光线有问题,那就拆掉显示器里的发光单元,换上卤素灯,它的​蓝光少。又或者是去购买具有特别发光涂层的灯,​涂层可以吸收掉蓝光,光谱接近于太阳光。既然全反射式屏幕靠自然光太暗,那么在背部给它安装上一个灯箱,利用滤板过滤光线之后,​直接用光线来照亮屏幕......
所有这些尝试,都意味着需要自己DIY,拆开显示器,更换原件,​然后改造显示器。代价是要么价格极高,比如​韩国进口的发光涂层特殊灯管。要么是占地极为庞大,加上发光单元之后,显示器就是一个机箱,和​40年前的CRT显示器一样笨重。​而且,这些方案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:既然都是显示器自发光,​那还折腾个屁啊?
对于我个人而言,我可以买​墨水屏,然后写一篇介绍墨水屏的文章。至于说读者能不能掏得出大几千一万块钱,我​不需要去关心。我也可以DIY屏幕,韩国灯管进口​需要批发,那我可以约几个朋友大家一起批发来一起改造。然后写一篇介绍DIY护眼神器显示屏的文章,然后就等着读者鼓掌、赞美、惊叹就好了:“和菜头动手能真强”,“不愧是我们理工科之花”,“没想到他都老得快死了,精力和好奇心还那么旺盛”​......
以上的事情我一样都没有做,我选择向读者介绍如何把普通LED显示器通过系统设置,调节灰度和反转​颜色变成黑白显示的方法。很愚笨,很落伍,很不合时宜,对于厂商销售没有贡献,对于GDP​增长和消费指数没有帮助,​但这就是我推荐的方法。因为站在我的角度,我没有办法对读者说​:你花一万块钱去买一个墨水屏就好了。也没有办法对读者说:你去买一台卖不动的全反射式屏幕,举着手电照亮了用就​好了。​更没有办法说: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,去!自己DIY一个屏幕​,马上就能解决一切问题,你就能和我一样厉害。
我很清楚地知道,人们花了钱买来了更轻更薄更亮颜色更大视角更加悦目的LED显示器,他们就是要用​。​你让他们放弃,或者再花钱新买一台,他们不愿意那么去做。人们的确遭受干眼症之苦,人们也真的想要保护自己的眼睛。但是,​所有人都会考虑代价。如果这个代价是10000块,那么他们宁可去买9块9包邮的仿蓝光​屏幕贴膜,科学不科学的可以暂时放在一边。如果这个代价是要自己动手拆掉显示器,暴露出高压单元,​那么想都不用想,他们会转头去买人工眼泪。如果这个代价是让显示器失去轻薄灵活占地面积小的特性,那么他们宁可不要,​宁可给自己下载一个番茄时钟,提醒自己每半小时去眺望一下窗外。
我介绍的方法不需要他们花费任何额外的金钱,保留了显示器的特性,在黑白屏幕和彩色屏幕之间​可以快捷键直接切换。而且,大面积的黑底加上少量的白字,其实也减少了屏幕的发光,​对眼睛的确有保护作用。即便是短暂地使用几个小时,也能感受到眼睛状态的好转。还有一点我并没有说,那就是看了几个小时的黑白屏再回到彩色的世界之时,人能够见到更为丰富更为绚丽更为细腻更多细节的​色彩,​让灵魂都为之震撼。
在写那篇显示器养眼模式初探》之前,我就​可以确定两件事:1、人们会愿意尝试一下这个方案,而且人数​是其他方案所无法比拟的。2、这个方案的确能够帮助到人们,尽管不是​终极解决方案,尽管改善的程度非常有限。所以,它很愚笨,很落伍,很不合时宜,让我看起来显得不够聪明,不懂技术进步,不了解家电行业,​但我还是选择它。因为我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牛不牛,强不强,聪明不聪明,​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。方案简单易行,具有可操作性,​让人们乐于接受和尝试,并且多多少少获得一点益处,这件事很重要。
为此我做了学习和研究,这一整篇文章的内容我原本没有必要写出来,也不需要让读者知道,他们拿到我最终推荐的方案就好。但是网上那么多人喜欢说XX才是最好,XX才是最强,那么​我就写一下我的思路,讲一讲我为什么最终推荐的并不是最好最强最有效的方案。为什么我们彼此​的思路会有那么大的差异,我们最后的表达也会有那么大差异。
最后,我想说一下我从学习​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:
人们都说需要护眼​显示器,但其实​这样的人在绝对数量上并没有多少,它​就是个小众市场。​年轻人和老年人用手机,不用电脑。年轻人即便用电脑,也远远没有到伤害到​眼睛的程度。在使用电脑并且受到伤害的中年人里,大部分人为了亮度颜色​和刷新速度,可以忍受眼睛受伤。所有这一切加起来,厂商只会得出一个结论​---提出护眼显示器需求人,首先是小众,其次是经济上较为宽裕的中年人,最后​这些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,并且愿意为此付费。所以,按照每一台10000块钱的价格卖给他们好了,​这样才能在服务他们的同时,也收回成本。
那我的结论也出来了:我们还是用直接调节系统显示方式来解决护眼问题吧。唯一真正有切实帮助的事情,就是用半小时电脑​去窗前眺望5分钟。


------


近期热门博文